您所处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各单位、各部门:

20186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发表了《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发布了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文件。

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陈宝生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陈宝生强调,写好“奋进之笔”,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要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一是内涵发展更深一些。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二是领跑发展更快一些。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强医学教育、农林教育、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三是公平发展更实一些。要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引领带动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四是变轨超车更坚定一些。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重塑教育教学形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五是创新发展更紧迫一些。要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更加自信地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为更深刻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请各单位、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切实领会高等教育“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内涵,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了解新情况、掌握新动态、发现新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要加强领导指导、亲自安排部署、带头参与活动,推动学习活动有序开展;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精心组织实施,做到学习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2.加强统筹安排。请各教学单位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做到学懂弄通、入脑入心。

3.加强宣传引导。各单位、各部门要大力宣传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形成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引导教职员工全员积极参与,推进专题学习活动有序开展,并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广泛宣传。

4.加强检查督导。各单位、各部门要扎实开展学习,确保不走过场、不流形式,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深入学习与研讨,为学校即将开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附件1: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附件2: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 征求意见稿)

附件3: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

附件4:补充材料

教务处

201872


附件.zip

学校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1号 | 邮编:211167

版权所有©南京工程学院
苏ICP备0500711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