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26日,以“教育强国建设:溯源四十载,智启新征程”为主题的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5年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大会分设开幕式、主旨报告、书记校长论坛、研究生论坛、高等教育强国论坛等多个研讨交流环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吴英策,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江苏省政协常委、教卫体委员会主任、分党组书记葛道凯,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李大胜,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袁靖宇等出席大会。大会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学会代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校负责人、专家学者及学会理事监事等400余人参加。大会由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主持。

林蕙青高度评价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在推动江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和作出的重要贡献。她强调,要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政府科学决策、高校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广泛团结全省高教战线工作者,更好扛起立德树人责任,加快培养“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优秀教师队伍;要立足长三角区位优势,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同频共振,在服务中求支持、谋发展、作贡献。

杨树兵对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成立40年以来,紧紧围绕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深耕学术研究,聚力决策咨询,拓展专业服务,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彰显,参谋智库作用持续强化,人才培养支撑扎实有效,学术引领地位更加巩固,为江苏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他强调,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的龙头,更是教育强省建设的核心引擎。希望江苏高教学会坚守初心,服务全局,以更高站位推动教育强省建设;聚焦前沿,团结协作,以更优学术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规范治理,从严治会,以更严要求提升学会发展效能。相信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为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英策在大会上宣读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贺信,对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全面回顾了40年来两会同宗同源的发展历程,高度评价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树立了一流学会的标杆。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李大胜代表全国省级高教学会致辞,表示粤苏将继续携手深化跨区域高教协同发展,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袁靖宇代表江苏教育类兄弟学会致辞,他认为江苏高等教育学会40年可以溯源一种精神,即根植于江苏文脉、又在时代浪涛中不断革新的“教育拓荒者精神”,并倡议共同成为“未来教育的定义者”“学术共同体的构建者”和“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者”。

我校党委书记孙爱武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代表学校热烈欢迎与会的领导嘉宾和代表,介绍了南京工程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始终秉承“价值引领、能力导向、实践赋能、理实交融”的理念,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融的育人特色。

大会授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葛锁网“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突出贡献奖”,授予南京大学龚放、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苏州大学周川“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卓越成就奖”。大会还为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代表、第五届江苏省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代表颁奖。

主旨报告环节,葛道凯以《增强高等教育与省域高质量发展的适配度》为题,从教育的普及化进程以及教育改革的走向、产教融合的发展脉络以及新时代高校办学定位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如何与省域高质量发展适配的重要命题。郑庆华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与发展——认识与探索》为题,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分析了教育在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应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还介绍了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应用。

书记校长论坛由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董维春、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邓志良分别主持。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带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中国药大思考与实践”主题分享。他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国药科大学在创新探索“有组织科研范式”方面的具体实践。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勇强以学校“党建引领+特色发展+人才立校+扎根中国+综合改革”的五措并举为例,分享了其个人对于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思考。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夏彦恺从溯源、聚力、创新三个维度探讨了建设高质量医学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和未来展望。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以“坚守强农兴农初心,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分享了江苏大学着力构建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发展的农机教育新体系的创新实践。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温贻芳以该校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建设和持续完善为例,分享了职业本科在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中的课程改革与适配性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深化“向下扎根”,夯实发展基础;赋能“向上生长”,激发创新活力。我校党委书记孙爱武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四维”赋能探索,即校企协同、双元育人的主体赋能;项目引领、能力进阶的路径赋能;虚实融合、场景重构的空间赋能;创新导向、价值塑造的目标赋能,并提出“培养特色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路径”,并建议以产教融合为重要抓手,推进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第10届研究生论坛聚焦高等教育变革、交叉学科培养、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等前沿议题,多位硕博研究生分享研究成果;高等教育强国论坛围绕应用型本科建设、智慧教育、高校学科集聚等展开,多位高校专家学者带来精彩报告,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献智献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