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11月7日,南京工程学院举办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以“天之骄子,印证未来”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来自全球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秀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创新、共谋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光、吴宜灿,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江苏省委专职副主委高健,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杨文新,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中心副主任王皓,江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董红霞等嘉宾,以及我校领导张仰飞、濮励杰、汪群、张玉清、朱松青、包永强、陈建华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党委常委、副校长汪群主持。

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仰飞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和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系统介绍了学校百年办学历史、深厚工科底蕴与鲜明应用特色。他强调,学校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校训,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等领域培养了28万余名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学校正全面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登峰计划”,迫切需要广大青年英才加盟,期待与全球学者携手共进,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院长对话”环节,我校电力工程学院、沈国荣学院、自动化学院、商学院、数理学院负责人围绕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与人才成长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全面展示了学校多元开放的学科生态与人才发展环境。

论坛期间,学校启动“海外引才大使”计划,聘任孙浚博、邓乐、Azimov Bektur Abdyrakhmanovich、Jouni Markkula四位学者为首批引才大使。同时,学校与致公党江苏省委、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苏豪新智集团签署“海外引智”协同创新共建合作协议,并与江宁区共同为海外引才基地揭牌。



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南京工程学院“国际人才智享平台”正式上线,未来将全力打造数字化全球人才服务窗口。

在专家报告环节,陈光院士以《我的兴趣永远在前方——求学与工作经历》为题分享科研心得,激励青年学者坚守兴趣、勇攀高峰;吴宜灿院士作《科技创新模式与核科技研发创新实践》报告,系统阐述了核科技领域的创新路径与国家战略需求;奥卢大学Jouni Markkula教授以《软件工程跨文化沟通能力》为题,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软技能与工程技术融合的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分学科交流、校园参观、政策解读等环节,帮助青年学者全面了解学校科研环境与发展平台。据介绍,学校依托南京市“人才强市25条”、江宁区“人才强区16条”等政策,构建“麒麟引才”“鲲鹏育才”“繁星用才”三大计划,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现场多位学者表达了加盟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