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与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能源革命、“双碳”目标、新型电力系统等重大战略举措纷至沓来,催生人才培养不断革新以契合产业发展新业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紧密贴合产业实际需求的关键一环,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面向行业产业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专业基础坚实、实践创新能力卓越、职业素养优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使命。
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沈国荣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具有深厚的电力行业背景及工程应用特色,自2012年招收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培育1000余名电力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聚焦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密切产业动态,协同行业领军企业,强化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构建兼顾多元主体的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搭建四链融通的产教融合资源支撑平台、营造“双场景-双导师”协同育人环境、秉持“需求牵引-动态反馈”校企联合共评机制,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逐渐形成产教深度融合下以强化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构建兼顾多元主体的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
兼顾多元主体利益的产教融合育人理念源于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关系理论”。理论明确指出国家、学术、市场三个主体间应互动共进,平衡博弈,才能良性发展。学院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与提供高端实践环境的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以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的产生、传授、应用和演进为依托,以行业企业的实践探究为桥梁,形成兼顾多元主体的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充分激发各主体的内生动力,合力提供培养条件和资源,注重研究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明确研究生应熟悉的电气工程领域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坚持学术性与职业性高度统一,保证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搭建四链融通的产教融合资源支撑平台
学院依据电力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剖析技术研发、生产运营、管理服务等环节的需求,整合产业链企业需求信息、创新链科研成果信息、教育链教学资源信息和人才链人才供需信息,促进四链之间的信息流通与共享。学院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设立产教融合型课程实验平台、产学研合作型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型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助力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培养。面向课程教学,将企业中的真实案例、技术难题等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及时了解跟进科技创新、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等实际工作场景,形成了覆盖发、输、变、配、用以及监控电力生产全过程的产教融合实践课程体系;与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共建110kv智能变电站、保护测试实验室、输变电工程中心、调度自动化实验室、电力工程综合测试中心,拥有江苏省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重点示范基地、教育部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虚拟创新实验室;牵头建有江苏省电力领域唯一的协同创新中心,与常州博瑞共建江苏省柔性电力装备重点实验室,拥有江苏省新型电力系统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储能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数控与电力传动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和行业领军企业在这些平台上开展联合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成果转化等合作,与南瑞继保、江苏省电科院就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构网式储能等重大工程与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进新能源利用、新型电力装备等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参与编写区域智能电网产业技术链图谱,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规划的电力国际标准课程编制,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元载体并存的产教融合平台,有效支撑了人才培养。
营造校内校外“双场景-双导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环境
学院建立了企业主导、高校主责的“双场景-双导师”人才培养机制,聘请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南瑞继保董事长沈国荣为学院“终身教授”、“首席科学家”,定期指导研究生,同时聘请行业产业教授为研究生授课,确保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环节,置身“双场景”,企业身处产业实际场景,对人才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提出精准诉求,学院作为教育场景的主要承载者,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中期检查、选题开题、论文答辩等环节,承担具体制定工作,确保所学知识与企业所需紧密结合。在论文选题、科学研究环节,实行企业出题、项目支撑的校企“双导师”指导机制,企业结合自身技术需求,定期发布指南,由学院导师联合企业导师共同申请并承担技术攻关项目,研究生依托双导师共同承担的企业研发项目进行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双导师共同指导培养过程各环节,发挥各自所长,优势互补,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秉持“需求牵引-动态反馈”培养质量校企联合共评机制
以产业实际需求和研究生发展为牵引,学院秉持“多主体评价、日常数据档案、全过程评价、持续改进”的校企共评机制,通过“动态反馈”确保评价结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多主体评价是结合校企双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相关人员对研究生培养的参与和熟悉情况,在培养各环节有计划地邀请参与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相对客观、真实、准确。日常数据档案是建立包含研究生基本信息、考试成绩、课题汇报、论文开展情况、学生工作等培养过程的信息数据库档案,为动态调整和反馈提供依据。全过程评价是根据研究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动态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使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持续改进是定期将阶段性评价结果反馈给研究生校企双导师,为其调整指导策略提供依据,形成闭环的动态反馈系统,助力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
在10余年的探索中,学院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双碳”重大专项等项目,攻克了区域多类型能源设备柔性互联、自适应构网控制等关键技术,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0项。学院密切行业凸显成效,为江苏省新型电力装备集群专家委主任单位,与南瑞继保、常州博瑞共同推进构网储能技术工程应用,与江苏省电科院联合研发电动汽车桩车互动系统等多项成果,成功应用于苏州同里示范工程及江苏省电动车智慧充电示范区,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助力江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先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示范区。
学院电气工程学科获批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获批“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获评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及全国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联盟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与南瑞继保、江苏省电科院、常州博瑞联合获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获评“教育部虚拟仿真教学团队”、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优秀产业教授等称号,获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改重大项目及课程建设项目8项,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江苏省电力相关大赛获奖16项。研究生高质量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学院将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积极探索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刘海涛 汤苗苗
新闻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a562d7e4b09ac140bc245b?t=175578631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