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他们用不同方式诠释“传道授业解惑”

日期:2025-09-11 来源:

undefined

她的思政课连续数年选课“秒空”,让在校生“追课”毕业生回校“蹭课”;她退休后发挥余热,从金牌教师成为学校的一名“银龄辅导员”,继续开设“解忧小屋”,走进学生心里;他将办公位搬到机房旁,几乎“24小时待命”,为的是能随时随地解决学生的实战问题……在南京高校,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刻内涵,用热爱和坚守点亮学子们的成长之路。

从解惑开始

帮学生筑牢思想根基

正在给学生上思政课的何畏。 学校供图

面对学生抛出的尖锐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畏从未回避。“不回避、不敷衍,才是思政课该有的样子。”何畏说,多年来,她不仅会逐一向学生解答困惑,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把最新研究成果带回课堂,让理论讲解更具说服力。

这门课的诞生,源于何畏对学生思想困惑的敏锐洞察。2018年,她发现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模糊认知,是引发思想困惑的关键。于是,她带着一支90后青年思政团队,在2019年年初正式推出《理解中国》这门通识课,确立“在批判谬误中讲清道理,在纵横比较中理解中国”的教学理念。课程不仅聚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更直面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用辩证分析帮学生筑牢思想根基。

“思政课不能‘绕着走’‘挑着答’,要敢讲更要会讲。”何畏对课程组老师提出明确要求。在《理解中国》的课堂上,每节课最后被固定设为“答学生问”环节——无须提前准备,学生可围绕教学专题自由提问,老师们群策群力共同解答。遇到暂时无法回应的问题,老师会坦诚告知“研究后下节课回复”。这种“不装懂、不敷衍”的真诚,让课堂充满信任与活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赵书平,是被室友拉着来旁听的,没想到一次课后就被这门课“圈粉”。2019年首次听课的大一学生郭小凡,本科期间累计上了7轮次课程,毕业后进入复旦大学深造,但他回南京时仍会专程“蹭课”。

这门课的魅力,还藏在打破“传统模式”的巧思里。课堂上没有“读稿式”讲课、“表演式”互动、“填鸭式”灌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关注什么就回应什么,让理论与个体需求精准对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博士生带领学生开展“四季”“报国”主题飞花令,让工科生感叹“中国古人太浪漫了”;谈生态建设时,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的盛开玫瑰”为案例,让“人对自然的再造”变得可感可知。热点事件、最新案例、身边故事,让“理解中国”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带露珠、沾泥土的现实。

如今,已获评“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的《理解中国》,即将迎来新的突破。新学期,课程将全面“升级”,“理解中国”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门课将陆续开课,让理论深度与青春活力进一步交融。


从金牌教师到银龄辅导员

退休后继续做学生的成长后盾

“李老师的‘解忧小屋’又开张啦!”新学期开学,南京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满心欢喜。原先担任该校商学院专业课老师的李秀真,如今以“银龄辅导员”的身份重新上岗,继续守护学生们的成长。

师生们口中的“解忧小屋”其实是李秀真退休前的办公地点——会计教研室。这间屋子不算大,装修也很简单,但却藏着让学生安心的魔力。他们愿意走进去,在李老师面前坐下来,敞开心扉,从这间屋子走出去后,整个人都如释重负。

这是为什么?李秀真的答案是,像对待儿女一样对待学生,用爱心感染学生,滋养学生,成为他们百分百信任的人。为了走进学生心中,她通过自学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38年来,李秀真教过6000余名学生,每一次初见,她都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和办公地点,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找我”。

有一位女生,只要面对考试就紧张,有好几门考试不合格。李秀真了解情况后,经常邀请她到“解忧小屋”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并为她补课,帮助女生恢复了信心,最终该同学克服了心理障碍,顺利完成了所有学科的考试。

在学生眼里,李秀真的专业课是“金字招牌”。课堂上,她不用计算机,扫一眼算式就能报出结果;学生提问,她不仅能立刻给出解法,还能精准指出参考资料的具体页码——这份娴熟,是她深耕教学的用心。更让大家忍不住夸赞的是她的“会计学秘籍”:200多页的资料里,浓缩了她多年的教学经验,不管是专业入门,还是备考注册会计师,都能用得上,成为学生们的“备考神器”。

不仅专业课讲得好,李秀真还是位“故事大王”。“只要有课,我都提前到达课堂,在上课前,将生活中的小感悟与大家分享,让他们在轻松氛围中发现美好,汲取正能量。”李秀真告诉记者,光自己当“故事大王”不行,在得知同学们求职时,扎实的专业技能获得认可,却因为紧张在面试时说不出话来,她又琢磨出“学生故事分享会”:让大家提前半小时到课堂,自定义主题做PPT上台分享,她全程录制视频,课后逐一点评姿势、神态。渐渐地,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大幅提升,不少人顺利入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

“孩子们的事儿就是我的事。”这是李秀真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曾有转专业学生因为“基础会计”不及格焦虑不已,她耐心引导“会计学容不得半点浮躁,搞懂原理才能融会贯通”,最终这位学生补考通过。现在这位同学已成为会计税务方面的咨询专家,为多家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如今我的身份从专业课教师转换成银龄辅导员,我依然和同学们在一起,尽全力去托举他们。”她说。


李秀真和同学们互动交流。 学校供图


办公位搬到机房旁

用实战教会学生真本事

胡峰在机房进行网络设备组网调测。 学校供图

“老师,我总算把‘射频链路闭环调试’这句话弄明白了!”看到仿真平台的干扰波形终于趋于平稳,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秋凤心里的大石头才真正落地。全国通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备战期间,他们抽到了“网络干扰优化”赛题,可是按照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设置参数后,却始终无法解决模拟基站的杂散干扰问题。夜里10点半,王秋凤抱着电脑冲进机房,没想到碰见了正在调试设备的胡峰老师。原来,为了随时准备解答学生的实操难题,胡峰特意将办公位搬到机房旁。

胡峰的身份不只“高校教师”:他是深耕通信领域的工程师,用无数个通宵达旦捕捉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核心需求;他也是中兴通讯学院企业培训师,曾在半年间跑遍大半个中国,将复杂技术转化为通俗讲解,收获客户满分评价。但在学生心中,胡峰是无论何时何地有问必答,用实战教会他们“真本事”的引路人。

“我们按照教材上的解决方法来调整,为什么波形还是异常?”王秋凤说,当时她急得直冒汗,但老师并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先让她复述理论要点,再指着屏幕反问“教材有没有讲过,非主频带的杂散干扰可能和什么硬件有关”,顺着这个思路,他们通过中兴网管系统调取基站硬件日志,最终发现是滤波器老化导致的。

“我记得这个知识点在《5G基站建设与维护》里只提过一句‘硬件故障可能引发非典型干扰’,但是当时没有当回事,没想到真给我遇上了类似的问题。”王秋凤告诉记者,找到了问题所在,胡峰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带着她对照原理图拆解,用频谱仪实测滤波器衰减参数,再重新配置干扰抑制算法。当干扰波形趋于平稳时,王秋凤才真正懂了“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用理论优化实践”的道理。这样的实战教学,在胡峰的课堂内外时有发生。

胡峰常说,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而他首创的“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模式,更是将这份理念推向了深入。作为该模式的首批核心成员,他推动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资深工程师组队,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产业前沿技术,在项目中掌握岗位必备技能。

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学生们交出亮眼答卷。“这几年,陆续收到学生们的捷报。有人成为网络保障‘定海神针’,有人站上华为培训师讲台,还有人带领团队拿下千万级智慧园区项目。”胡峰说,看到学生成长为能在关键时刻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他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姜静 通讯员 彭丽 郑书冉

新闻链接:http://njrb.njdaily.cn/njrb/h5/html5/2025-09/11/content_61_227558.htm